20世纪70年月,苏联勃列日涅夫统治下的“再斯大林化”时期,苏联作家叶甫图申科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他在西伯利亚的夏令营和一群青少年坐在篝火边,一位年轻女人提议“为斯大林干杯”。
“为什么要为斯大林干杯?” 叶甫图申科问她。
“由于那时间所有的人民都信托斯大林和他的理想,他们战无不堪。”她说。
“你知道在斯大林统治下,有几多人被拘捕吗?”叶甫图申科问。
“嗯,约莫二三十人吧。”她答道。
坐在篝火边的其他学生和这位女人年岁差未几,叶甫图申科也问他们统一个问题。
“或许两百人吧。”一位小伙子说。
“也许两千人。”另一位女人说。
在这快要20位青年学生中,只有一位说:“我以为约莫有一万人。”
叶甫图申科告诉他们,被拘捕的人据预计有几百万,他们都不信托。
“你们读过我(写这件事)的诗歌《斯大林的继续者》吗?”叶甫图申科问。
“你真的写过这种诗吗?”第一个女人问。“在那里揭晓的?”
“是1963年在《真理报》上揭晓的。”叶甫图申科回覆。
“喔,我那时才8岁。”她有点渺茫地答道。
“默然取代了事实,而默然着实就是假话”
1963年是赫鲁晓夫反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的“解冻”时期,其时的《真理报》允许刊登揭破斯大林统治时期阴晦历史事实的文章?墒,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为统治利益的需要而重祭斯大林的亡灵,在苏联也就泛起了一种新的遗忘:不但是要遗忘斯大林的暴行,并且还要遗忘曾在不久前刚刚爆发过的、对斯大林暴行的影象和反思。这令叶甫图申科很是感伤:“我突然以为明确了,今天的年轻一代没有任何相识已往凄凉事实的知识泉源,由于书里和教科书里都是不纪录的。就连那些一经在报纸上刊登过的文章,提到谁死了,也照旧对殒命的缘故原由坚持默然。……默然取代了事实,而默然着实就是假话。”
那么默然的是谁呢?仅仅是报纸、书籍、教科书、官方历史书?照旧整个社会都加入了这一默然?美国政治学家密尔(J. S.Mill)曾说过:人们“获得国家历史,并因此结成影象的族群,着实都是与已往的一些事务联系在一起的”。人民“获得”的“国家历史”是那些纪录下来,或者说被权力允许纪录下来的“事务”,而那些没有被纪录或不被允许纪录下来的事务,就此被武断地从国家历史中剔除,也从族群影象中倾轧出去了。因此,对历史真实坚持默然,虽然是从改写历史最先,但最终却体现为族群的整体忘却。每个默然的小我私家,每个在族群中按权力意志来影象或忘却的人,都加入在以默然取代真实,以默然维持假话的同谋之中。
整体默然造成整体失忆,而整体的默然又是怎么造成的呢?
这自己就是一个需要记着的历史灾祸。这个灾祸我们记得吗?记着了吗?凯时历史中有许多强权迫使大大都人坚持默然的“事务”和“时刻”。这些事务和时刻虽然不可忘却,可是,更不可忘却的是谁人使绝大大都人从“被默然”到“自觉默然”的心理历程。这个历程必需由每个现在正在“被默然”,或者甚至已经“自觉默然”的人自己去追念和影象。
影象必需由整体来生涯,但影象同时也是每一个影象者自我剖析、反省和后悔的时机。这样的自我反省能使影象成为一种突破默然咒语的行动,一种对“正统影象”的有意识的对抗。整体失忆总是与权力制造和强加“正统影象”同时爆发。正统影象是由统治权力所主导的,是用来增强整体失忆,取代整体影象的伪影象。
生涯在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年轻人,由于没有对斯大林虐政的影象,以是才欣然接受斯大林使苏联强盛有力的正统影象,并把它当成他们应有的整体影象。也正由于云云,他们才有了“苏联沿着社会主义蹊径勇猛前进”的影象,有了“苏联共产党具有特殊自我纠错能力”的影象。这样的“正统影象”取代了对斯大林暴行的真实历史影象,它是在险些全体苏联人对真实历史的默然中获得维持的。
突破这个默然,是重新最先真实历史影象的第一步,它要影象的不是斯大林的“强国”,而是这个“强国”对苏联人的奴役和迫使他们为之支付的人性价钱,其中便包括整个社会从“被默然”到“自然默然”的整体贪恋。
里里外外的“一致”营造默然的假面
绝大大都人一下子都“被默然”,这样的事情只能爆发在一个权力能够对所有人拥有绝对掌控力的国家社会之中,拥有这种绝对掌控力的政权就是极权。哈维尔在指出“极权是对每个生涯领域的周全控制和影响”的时间,特殊强调极权是一种极其“善于转变、顺应的意识形态”,不但仅是很是严密、详尽、条理化、面面俱到,并且富有一种特殊的纠错能力。这种纠错不是改变极权的目的,而是一直改变为维护统治而接纳的手段和途径。
极权是一种类似于宗教的世俗宗教看法系统,它可以借用外来资源,包括与它仇视的意识形态(如“市场经济”、“资源运作”),显得似乎是十分具有自我纠正能力。可是,任何外来资源都必需为极权统治目的效劳,因此也一定会被这个统治目的所同化,并转变为它自身的有机部分。因此,哈维尔指出,对极权要么是所有接受,要么是所有摒弃,“不可能部分接纳”,即即是“部分接受极权,也会彻底地影响人的生命”,这包括因接受极权所制造的“正统影象”,而损失对真实历史的影象。
极权统治并不可把正统影象逐一放进每小我私家的脑壳,也不可能把真实事务的履历影象逐一从每小我私家的头脑中扫除出去。它是用“组织化”的手段来对所有人一起举行大规模统一处置惩罚的,这种处置惩罚的规模和强度都是空前的,只有在极权统治的条件下才有实验的可能。被处置惩罚的人最先也许是被动的,但不久就变得能够并且愿意起劲配合。关于这样一个历程,彼特沃克在《弯曲的脊梁》一书中通过较量纳粹和东德这两种差别的极权统治来作了展现。纳粹和东德都是通过极权国家的组织实力,营造全体人民“一致”的情形,并通过形整天罗地网式的“组织”情形,来强迫和维持绝大大都民众的默然,其他极权国家的情形与此大同小异。
所有的政府都希望能摆出一种头脑统一、团结一致的阵势,但只有极权才华做到这一点,并且也非得做到这一点不可,由于极权统治自称掌握了绝对的真理,对绝对的真理虽然不允许有差别意见和看法。可是,极权统治的最高层的内部权力斗争历来就没有阻止过,纳粹高层的争斗一直就很强烈,以是希特勒不止一次地亲自下达下令:内部争论一定不可外泄。
纳粹在1942年9月的一份党内指示中提醒党的向导们:“元首重复强调,党向导之间的差别意见一定要对外保密。”希特勒的“重复强调”说明内斗在一直爆发,正因云云,对外保密才格外要紧。一个自称代表绝对真理的党虽然不可让群众看到,党的高层着实并未被这个绝对真理所统一。可是,再极权的党国也不可能单靠那些只忠诚而不醒目的人来运转,它必需起用一些“醒目”的人。然而,他们虽然忠诚,但却不是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党内高层向导中,那些最醒目的人,恰恰是最能看清党的弱点的。可是,这些人却又总是在加倍小心地与其他人坚持一致,以免遭到倾轧出局的运气。
希特勒不可能消除党内争论,他只能下令争论不过泄。与纳粹相比,苏联式极权专制的高层内斗更隐秘,对“全体一致”的外观门面维护得更严实。1980年,契尔年科在苏共政治局聚会上讲话说:“去年(1979年)中央全会是在完全一致的情形下召开的。”佩尔则(ArvīdsPele)增补道:“决议也是完全一致通过的。”当契尔年科说中央秘书处51次聚会召开,通过1327项划准时,苏斯洛夫和安德罗波夫一起说:“就像政治局聚会一样,秘书处也是完全一致通过的。”“一致通过”也是东德政治局开会的常态,至少是对外的一致口径,1989年10月政治局免职总书记昂纳克,昂纳克自己投的也是赞成票。
“一致通过”和“完全一致”贯彻在党的宣传语言套话中,在这种套话中,不但党中央完全一致,全体党员完全一致,并且连“党向导下的人民”也是全体一致的。可是,极权宣传越是全力以赴,越是显示“全体一致”并不是像说的那么完善。
对党员,党有所谓“民主集中制”的纪律可以确保“完全一致”,但党对通俗民众就远不可那么定心。希特勒在《我的斗争》中对党组织的成员和追随者作了区分,追随者是那些有别于一样平常群众的“觉悟群众”。党员或党徒是忠于党的事业,为之斗争甚至愿意为之牺牲的人。追随者是投纳粹党的票的群众,但即便云云,也并不是在所有生死关头都可靠的,更不必说尚有那些不投纳粹票或者甚至基础阻挡纳粹的。
在1934年的纽伦堡聚会上,希特勒说,他展望有一天,每一个德国人都成为一个国家社会主义者,纵然到谁人时间,也照旧只有最优异的国家社会主义者才华成为党员。1933年3月戈培尔对无线电台从业者揭晓讲话,提出了把德国人百分之百争取到纳粹这一边的目的:“无线电台必需资助我们牢靠和捍卫这一目的。无线电台必需让我们时代的精神充斥在人民心中,让他们再也离不开这个精神。”极权展现和证实人民对它“全体一致”的拥护,不但要用宣传所说的,还要用公共运动所做的。人民全体一致拥护纳粹,最主要的公共运动演出之一即是“选举”。
纳粹在1932年7月取得政权前的国民议会(Reichstag)选举中获得了37%的选票,在1933年3月虽有使用但还算相当自由的选举中获得了44%的选票。纳粹取得了政权8个月后,在1933年11月的公民公投中,得票率跃升至92%,可见纳粹宣传的实力,虽然这是在纳粹很得“民望”时的支持率。可是,也有令纳粹意外的烦懑时刻。1934年,兴登堡总理去世后的全民公投,纳粹得票率为88%,有的区得票率甚至不到70%。纳粹的宣传刊物《凯时意志和蹊径》谈论道:“8月19日的公投批注,尚有10%的德国人在张望,我们一定要尽一切起劲把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争取到国社党国家一边。”1936年和1939年的公投中,纳粹的得票率都是99%。
东德一经是最紧跟苏联的东欧国家,它的宣传同样极端重视选举投票所展示的“全体一致”,17次国民议会的选举中,有16次都是凌驾99%的,只是在1989年5月7日的最后一次选举中,才稍微下降了一点,仅抵达98.85%。
几个月之后,这个得票率云云之高的共产党政权就完蛋了。这么高的“全体一致”,让所有的视察家对东德政权的突然瓦解都以为难以想象。很难信托,在纳粹德国或东德,险些所有的德国人都一经是一样的想法,同样都支持纳粹或共产党。可是,在其时,谁也无法确定是否真的还会有人与所有其他人想法纷歧样。一望无际的“全体一致”让每小我私家都无法确定,他所不可看到的异议是否确实保存。这种对自己的嫌疑和孑立的无力感,足以让绝大大都还心存嫌疑和犹豫不决的人闭紧嘴巴,绝对不敢把自己心田的真实想法告诉别人,并起劲作出与所有其他人一致的样子。
层层叠叠的“组织”制造默然的牢笼
为了确保群众能够全体一致地与党发出统一个声音,极权统治使用的是行贿与吓唬并用的手段,其效果,至少从外貌上看,是颇为乐成的P谢呤侨萌嗣强吹,驯服权力有利益,吓唬是让他们知道,不驯服权力就要遭殃。许多人就是在行贿与吓唬的驱使下去按党的指示效劳,按党的旨意选先进人物、投票表决等等,许多人也是抱着这种心态去要求入党、入团或者至少“向组织靠拢”。
极权统治下的种种组织对控制群众起到了很是主要的作用,有用的极权统治必需把每小我私家从自然和古板的群体中伶仃出来,使他无法在与他人的自然关系中用值得信托的他人想法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这种人际关系包括朋侪、同砚、职业和公共整体等。孤苦的人只能从党的宣传那里获得信息并将之接受为虽然真理。孤苦的人被安顿在种种政治性组织之中接受相互熏染。所有的组织都处在极权统治的周全、彻底控制之下。除了作为权力基础的党、军队、警员,尚有许多看起来是“民间”和“非政党”、“非政治”的组织,如工会、妇女会、青年会、儿童会、作家协会、残疾人协会、住民会等。对群众的准确言论(该说什么,不应说什么)和准确行为(该不应启齿语言)的教育,就是在这些组织里举行的,“默然”就是这两种“准确”的集中体现。
纳粹党和德国共产党(社会统一党)都是成员众多的重大组织。希特勒的目的是让10%的德国人成为纳粹党员,这个目的一直没能抵达。东德共产党的组织力比纳粹还要强,到1988年为止,德国有六分之一的生齿是共产党党员,党员自己宣誓绝对听从党的纪律,他们也是最容易“全体一致”和“完全一致”的人。党外群众也都有他们“自己”的组织。
纳粹时期,最大的组织是“德国劳工阵线”(DAF),90%的德国工人都是会员,这就和中国工人、西席等险些每小我私家都会自动成为工会会员一样。冲锋队(SA)、党卫军(SS),以及希特勒青年团、妇女会和其他隶属于党的“群众组织”让险些每一小我私家都有时机加入,甚至加入不止一个组织。
东德的情形也很类似,险些所有的青年人都加入“自由德国青年团”(FDJ),1989年“德苏友好协会”有620万成员,占总生齿半数以上。另一个名叫“自由德国商贸同盟”(FDGB)的群众组织也有众多的会员。并且每小我私家还不止是一个组织的成员。1979年,东德的一个化工企业1.9万名雇员中有97%是“自由德国商贸同盟”会员,84%已加入了“德苏友好协会”,71%的青年雇员照旧“自由德国青年团”成员,24%是东德共产党党员。许多人照旧这些组织中的各级干部,光是“自由德国商贸同盟”的成员中就有三分之二有种种头衔。哪怕是在群众组织中,种种头衔,如小组长、某某委员、做事,也给人一种“权力”的感受。取得某种职位后,就有了被提升、受重视的时机,自己也有受信托和得宠的感受。“先进”、“模范”这一类称呼也能起到类似的心理提升作用,不但让当事人更死心塌地,也让其他人羡慕、学习,照他们的做法有样学样。
群众加入组织,成为组织成员,被安排在一个“准确政治”的情形之中,相互监视,相互模拟。有些事情,如开会、谈体会、说空话、机械重复,看起来没有意义,没有用果,但着实是施展着主要作用。1952年,东德共产党提倡一个百万人写信的运动,要求东德人给在西德的亲友挚友写信,告诉他们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党印发了一本题为“在统一与清静斗争中,你的信是启蒙利器”的小册子,为写信提供指导,这次运动是由群众运动协调组织“国家阵线”提倡的。写信的人未必真能写出什么感动收信人的作品来,关于他们,做写信这件事,比做这件事有什么效果更主要,由于这体现写信人响应了党和国家的招呼,是一个爱党爱国的公民。写信因此成为一种整体性的效忠行动。当一个不情愿写信的人看到别人个个都在写信时,他知道自己不写是不可的,这件事对他的警示和教育作用会让他在别的事情上也更起劲地与他人坚持一致。中国的许多“无效”运动,如大炼钢铁、“除四害”、“大跃进”,并不纯粹是一种铺张,而是对管制民心、统一意志很有助益的整体运动。
组织感和组织行动,包括顺应和起劲加入那些看起来没有意义、没有实效的整体运动,不但用于成人,并且也用于儿童和青少年。事实上,只有那些从小在这种组织情形中作育教育起来的人,成年后才会更顺应于完全组织化的社会情形。宣传的效果在很洪流平上取决于前宣传,而前宣传正是从幼年起就在学校教育中贯彻执行的。学校的教科书都是按党的要求编写的,先生也是这么教的,孩子从小就学会什么是该说的,他们在班上争先进,当班干部,遵照的也都是这样的标准。
1959年,东德学校给家长去信,要求他们支持子女加入少年先锋队组织:“你的孩子最先受教育,这是他人生的主要阶段,接受系统的准备,准备为社会主义群体效劳。孩子的群众组织,台尔曼少先队是对社会主义教育的主要资助……若是你赞成孩子加入少先队,那是对孩子乐成生长的最大资助”。12学校把这样的事见告家长,征求家长赞成,家长虽然不会差别意。
加入青年团(在东德是“自由德国青年团”)是青少年政治生长的下一步,20世纪50年月,东德有35%的适龄者是青年团员,到了60年月,险些所有的适龄者都是青年团员了。少先队和青年团的一直扩大,以致共产党组织自己的一直扩大,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被安排在一种由“同伴压力”维持的牢笼式管制情形之中,牢笼越大,锁链越长。在这样的组织牢笼中,组织内的人以为自己比在笼子外的人更清静,更受信托。能在笼子里甚至成为一种“优异”和“声誉”的身份标记。在这样的组织情形中,“党叫干啥就干啥,党叫咋想就咋想”成为一件庆幸的,比组织外人“先进”的行为,也是一件能够引起许多组织外人羡慕和盼愿仿效的事情。组织所起的作用是把群众有用支解成差别的品级圈子,迫使那些内部的人越发驯服,而同时诱使外部的人越发盼愿驯服。纵然在这种“庆幸”诱惑已经失效的情形下,功利的分羹心理仍然能起作用:入团和入党,入了会有利益,纵然入了纷歧定有显着的利益,总比不入要强,由于不入差未几一定会有害处。别人入了,你不入,有任何利益都没有你的份,入了才是明智的选择。
德国政治学家诺埃勒尼曼( Elisabeth NoelleNeamann)以研究群众的“默然的螺旋”(spiral ofsilence)理论著称,她视察群众的“公众舆论”形成,发明有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默然升级效应”,而这种“默然升级效应”在青年团和共产党这样的组织情形中体现得尤其显着。在群体中,尤其在组织化的整体中,人有一种很是玄妙的感受,能本能地知道哪些看法可以清静地说出来,哪些不可以。那些未便说的也就是“危险”的看法,由于人们逃避它,以后还会就此消逝,无影无踪。
在群体中要是有谁不小心说了不应说的,别人就会侧目相视,生怕危害牵连到自己,说的人马上就能感受到别人的烦懑,并阻止再犯。美国政治学者库伦(TimurKuran)又称之为“审慎升级效应”,他指出,一样平常人在这种情形下,不但会隐藏自己原来的真实想法,自我审查不应说的话,并且还会当众说出与自己原先想法相反的话来,他们在说“准确”想法时,会变本加厉,比原先没有“不良”想法的人更坚持、更太过。15这种征象在党内更是十分普遍。原德国共产党人雷昂哈特(WolfgangLeonhard)曾是东德共产党的首创人之一,厥后逃到西方。他一经写道:“我常?吹,有些东德官员越是对党有疑惑,在同西方访客攀谈时就越是做出态度坚定的样子,坚决捍卫党的蹊径。跟这些人谈话的西方人很容易信托他们是150%的斯大林分子。”层层叠叠的“组织”为无数的加入者制造了一个相互钳制的人际关系牢笼,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每小我私家都必需时刻谨言慎行,并在需要的时间随时以假话加码的方法对自己的言行做“审慎升级”。
相互监视维持“默然”的须要
在相互监视的组织化情形里,每小我私家都必需有好的体现,不但自己要有准确行为,并且还要揭发别人的不准确行为,密告和打小报告于是成为一种以揭发别人不准确行为来证实自己准确行为的准确行为。为了生涯,每小我私家都必需学会谨言慎行,管住自己的嘴巴,由于说准确的话乃是最基础的准确行为。
在纳粹德国,准确行为是以对犹太人的态度为标准的。在东德,则以对党的忠诚听从为标准。东德的国家清静部(Stasi)的线报网要比纳粹严密得多。纳粹新闻主管人施特莱彻(JuliusStreicher)在他刊行的周刊《袭击者》(DerSturmer)上,刊登过约莫6500名在1935年至1939年反犹不力者的名单,有的是对犹太人太客套(相当于态度不坚定),有的是与犹太人有生意往来,这些名单都是由密告者提供的。东德密告者的规模要大得多,2%的成年人都与“国安部”有某种联系,形成了一个重大的邻人揭发邻人的网络。不要说是果真体现不满,就是私下里说的话,也会有人揭发揭发,成为罪证。一直到1989年政权完蛋前不久,东德还泛起出一片全体拥护党的情形。据1989年春“国安部”的统计,全东德只有2500名运动分子和60个“死硬”异见者。
“异见”是以果真体现异见为标准的,至于一小我私家心里怎么想,那是看不出来的。厥后发明,1989年前许多东德人就已经在不满党和政府,但由于没有果真体现,以是谁都以为别人都很知足党和政府。对此,一位莱比锡的异见者厥后写道:“没有人知道别的地方的人们也不满,这是最恐怖的。要是知作别人怎么想,情形就差别了,那会很令人鼓舞的。”严酷提防不满言论的果真泛起和撒播,控制公共媒体和聚会,让所有的人陷入一种孤苦的田地,这是极权统治的须要条件。
凭证东德执法,通常公共目的的聚会,人数凌驾3小我私家,就必需获得有关部分的批准。例如1983年,莱比锡教会人士获得通知,有3小我私家以上手持蜡烛的公共聚会都必需获得批准。任何群体行为都受到严密监控。1988年莱比锡有150人在教堂做过星期后,步行上街,国家清静警员严阵以待,事后的报告是,“加入者没有带旌旗、象征物品或其他显着标记……没有影响公共清静和秩序,险些没有受到公共注重”。“公共注重”是国家清静部分最畏惧的事情。
纵然是为了“准确目的”举行的群众聚会也会引起国家清静部分的恐慌。1983年,一个来自魏玛的整体要在东柏林举行一次阻挡北约的抗议聚会。即便这一聚会的目的与国家政策一致,在政治上十分准确,但却具有“自觉”、“自力”的性子。聚会那天,有约莫一百人被捕,一位名叫波普(UlrichPoppe)的加入者说:“国家关于自力组织的聚会畏惧成这个样子,无论聚会的内容是什么都不可。”这令人想起了一些灾难后的自觉纪念聚会,仅仅由于不是官方组织的,就遭到了取缔和榨取的运气。
没有人确切知道极权宣传究竟有几多效果,从极权对任何果真异见和群体聚合的恐惧来看,就连宣传政府对自己经年累月的辛勤事情效果也是没有信心的。强行榨取,拘捕不规行为者,都是用暴力的方法在维护宣传的外貌公共效果。戈培尔说,任何有用宣传后面,一定得有利剑的支持,东德国家清静部誓言要当好党的“盾和剑”。人们有果真的“准确行为”是由于深知不准确行为的严重效果,险些没有人是不畏惧政府的“盾和剑”的。对1936年德国工人状态,有人这么说:“稍微需要一点勇气的事情,他们也是不会去做的。”东德民主人士、政治异见者纽伯特(EhrhartNeubert)问道:“在那时间的东德,谁会认可自己畏惧呢?只有少数人,并且是在私下会认可。……这个制度就是靠恐惧来维持的。”
生涯在这样的制度情形中,许多人并不“感受”到恐惧,这不但是由于他们对恐惧已经麻木,已经习惯于恐怖生涯,或者已经失去了对恐惧的感受,并且也是由于极权经常是“合理地”使用恐惧,并不总是在“滥用”恐惧。“合理的恐惧”可以让人的恐惧显得不那么恐惧。并且,除了很少数的破例,一样平常人犯下政治过失,遇到贫困,会以为自己理亏在先,怪自己不小心,或者怪自己太愚蠢,本不应“州官放火”或“鸡蛋碰石头”。他们看到别人冒违禁忌,遇到贫困,吃到苦头,就会庆幸自己幸亏没有那么做,也会指责遇到贫困的人自讨苦吃。
一样平常人盼愿过“太通常子”,不喜欢“无事生非”,“杞人忧天”,喜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是坏事(被拘捕、处分)爆发时,总是先指责“不知趣”的人自己招惹了统治权力,无故多事,蚍蜉撼树。这种普遍的“指责受害者”心理即是由“合理恐怖”所造成的,也是极权统治全心培植、勉励和使用的一种公共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默然温驯服成为交流清静无事的价钱,每小我私家都变得能够接受统治权力的“合理要求”:别人的事情,你不要多管闲事,他倒运是由于他罪有应得,你不要像他那样,就自然能平安无事。
在一个大大都人都是这么“智慧”和“理性”的社会里,即便泛起一些异见头脑,极权统治也总能找到有用控制的步伐。有人以为,政治异见头脑一旦泛起,就会像熏染病一样伸张。着实并非云云,格拉德威尔(MalclomGladwell)对此有过叙述。
他以为,一样平常来说,很难准确展望哪些异议特殊具有熏染力,特殊容易扩散,这就像很难展望哪种盛行病菌会在哪一年盛行一样。一方面,总是会有不止一种异议在悄悄撒播,直到某一种突然越过了“临界点”,一下子熏染开来,连时时防守者也以为出乎意料。另一方面,阻止一种异议的要领也同阻止盛行病相仿,无须把异议从每一小我私家头脑中抹掉,只要能有足够多的人阻止散播就可以了。这就像杀绝流感并不需要人人打预防针或接受治疗,只要有足够多的人不撒播病菌就可以了。那些被榨取果真谈论或讨论的历史事务,只要大大都人不再想它,不再去说它,它也就获得了控制。
可是,永远无法预料,什么时间、在那里、会由于什么事情、又一下子会泛起了多大面积的民众异见。可是无论何时泛起这样的情形,扑杀的步伐是一样的,那就是,让足够多的人对撒播异见心怀恐惧,让足够多的人至少在果真行为中坚持驯服和默然。当大大都人不再果真体现某种异见时,异议的撒播也就阻止了,以是,让大大都人对某事坚持默然,是让异见从公共话语中消逝的有用要领。
一旦人们接受了极权统治的“合理处分”和“合理暴力”逻辑,他们会以为极权并不是那么极权,甚至以为自己并不生涯在极权制度之下。以为自己并不生涯在极权制度之下,与混混沌沌、无知无觉地生涯在极权制度之下是差别的。以为自己并不生涯在极权制度之下,是一种“苏醒”的生涯状态,自以为自己的默然和听从不是出于恐惧,不是由于自己“怯弱”、“懦弱”,而是由于自己“识概略”、“不死板”、“智慧”。用这类的说法为自己的行为辩白,可以让人较量体面地面临自己的默然温驯服。这些人并不是历来未曾想过要做一些“特殊”的事情,只是经由思量后决议照旧不做为妙。想做而最后决议不做,看起来是一时的自我约束作用,着实会对他们以后的行为有久远的定向作用。由于,想做而决议不做的事情,以后就连想也不想了。
人并不是一下子从不默然酿成默然的,也不是一下子从不驯服酿成驯服的,人是一步一步转变的,每跨出一步,下一步就变得更容易一些。察觉自己怎样一步步走向驯服是一件令人沮丧、没有尊严、自己看不起自己的事,以是大大都人也就选择爽性不去想它,也不去说它,就这样,通往彻底默然温驯服的路也就越走越顺畅无阻。一小我私家一旦走上这条不归之路,他就已经损失了生涯头脑自觉的意志,也损失了表达自觉头脑的能力。